最勇敢的追求是超越
■专家说
教师要有互联网意识
陈志文
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,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不可避免。那么,面对互联网甚至是人工智能时代,教师需要做什么准备?我想,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互联网意识。
首先,教师需要明白知晓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代人的特点。只有知道服务对象是什么时代的人,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的特点,因材施教。
今年新入学的大学生,大多是1999年出生,很多00后也已经迈入大学校门,他们完全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。在互联网时代,这些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知识的丰富性上远远超越了教师。
要了解这些孩子,教师自己首先需要变成一个互联网人。无论喜欢与否,教师都必须与时俱进。认知与有实际体会是两回事,我们务必要求自己去用互联网,才能真正懂得互联网与互联网文化,也才能真正懂得这些孩子。在这种体验中,教师才会发现互联网的好与不好,才会去改变自己已经固化了的教育教学方法。
当然,在熟悉了解的基础上,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衍生的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好处,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:从简单的互联网工具的使用,到具体的学情监测与运用;从基本的教学方式的改变,到育人方式方法的调整。
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是复杂的,加之各地情况的复杂性,我们很难总结出几条经典的方法可以照搬,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用心体会总结,提炼出更适合当地情况与学生情况的方式方法。
重视互联网,但不等于过度依赖互联网,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要求:心中有学生,做好一个教师的本分,不仅教知识,更需要育人。
从绝对的知识传授角度来说,互联网以及衍生的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比绝大多数教师做得都好,效率会更高。但人的成长与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,学校教育中的“育”向来就存在复杂的内涵,绝不是程序可以替代的。
1994年,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,当时互联网先驱人物钱伯斯有一段名言:未来互联网影响最大的,是教育。但是,20多年过去了,我们发现互联网影响最小的恰恰是教育。为什么?2012年慕课兴起,2013年起在中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热潮,大量资本涌入,国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。今天回头去看,不仅高举互联网大旗的教育企业大都归于沉寂,而教育,也没有像资本所吹嘘的那样发生颠覆性的变化,这又是为什么?
这就是教育本身的规律,也是教师存在的最大价值。教师不仅教孩子们知识,也是在陪伴教育他们成长,心中有人,这是计算机、程序永远无法完成的。教师一个会心的笑容,一个及时的拥抱,都可能及时化解掉学生心中的心结,成为他成长中的一个个加油站。如果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伴随互联网的发展、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,教师这个职业可能就会很快消失。
随着科技的进步,尤其是互联网为龙头的信息技术的发展,各种新兴技术会层出不穷,迭代也会更加快速,教育必然面临更为深刻的变化。但无论这种影响与巨变是什么,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,明白并坚持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,就永远不会落伍,就永远会是一个好老师。(作者陈志文,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)
■教师说
迎“新”而上才有力量
叶德元
随着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来临,教育给了极好的呼应。微课、翻转课堂、智慧课堂、未来课堂、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新名词在这一两年里冲击着教师们的思维,教师无论“自愿”或“不自愿”都逐渐地融入其中,有的说“好”,有的说“不好”。但教育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模式,甚至教育根本就没有模式。原因很简单,教育的对象是人,教育的目的也是人。
大约4年前,我所带的班级开始接触“未来课堂”:孩子们上课用平板电脑,作业、考试都在电脑上完成,上课的花样多了,学生兴趣也高了。也正是因为有了手机、电脑,随时随地的学习变成了可能,有记者之前问过我:叶老师,随着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到来,你会不会担心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会大大降低?我的回答是:当然不会!
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弄明白我们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到底是什么地位。
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?作为一名普通教师,我们仅有的一点学识如何去给学生无限的创造力?
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领者?凭良心讲,作为一名30多岁的年轻人,我的阅历尚浅,我没有底气说我一定能引领学生。
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?我真做不到随时随地陪伴。毕竟3年后,孩子们就会离开学校,有的或许会从我的生命中永远消失。
当然更不是监督者。我工作13年,时间不长,但是越来越觉得对学生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,在学生面前有时要示弱。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大的舞台,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成长。
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教师,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“人”,服务的目的是“人的成长”。教育是一个过程,是一个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。
所以,技术永远都不可能替代老师。因为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,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,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多的是方法的探寻、情感的体验,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成长”。这是一个把有限变为无限的过程。
但,这也并不意味着我排斥技术介入教育,技术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,而不是教师的“脚手架”。
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。自从有了技术,课堂更活跃了,氛围更民主了,学生参与度更高了,也能更加快速、准确地获得学生反馈。
而更重要的是,对于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,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,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,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,我们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寻找更多素材;伴随而来的新课题,就是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、合理、有意义地选择网络资料。
但如果技术用得好,课堂会有更多的“生成”,而教案会有更少的“预设”,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“交流”“对话”,甚至“质疑”,并且通过一起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,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。
另一方面,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技术、新理念。不管是有技术、无技术,只要我们的教育活动尊重学生、尊重规律,都是有意义的。
“互联网+”让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教材;而“心中有人”让我们的教育面向人的成长,当我们的格局大了,胸怀广了,我们的教育就能尽可能做到——变有限为无限。
不惧怕,不拒绝,迎“新”而上,才是我们教育的底气和力量。(作者叶德元,系全国模范教师、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)
■校长说
做“人师”而非“经师”
王卫国
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“无人+”时代来临,教育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。面对技术变革,我们教师该如何而为,才能确保未来是为我们而来呢?
教师应该为“人师”,而非“经师”。
无论技术如何发展,教育都是一项以灵魂唤醒灵魂、以情感浸润情感、以智慧引领智慧的事业,正因此,它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人格塑造、品德养成、精神提升的引路人。教师要始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,要成为四有教师,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导师,以爱育爱,以情动情,培养精神明亮的人。
精神的丰富、情感的真挚、人格的伟岸,这些是技术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的,是“人师”独有的特质。
教师应该提升科学素养,为创新之师。
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,教师着力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通过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。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,有很好的信息素养,会整合各种技术、资源等,让学科教学成为学科教育,让课堂鲜活灵动、欣欣向荣。
教师应该涵养人文底蕴,为儒雅之师。
越是发展,越是需要有人文底蕴做支撑。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教师,他的心智是豁达的,情感是纯净的,意志是坚韧的。而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和谐发展所必需的“元素”。要获得这些底蕴,教师就要博览群书,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;学会反思,勤于笔耕,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。
未来的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,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。
未来的教师是真正的人师,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。(作者王卫国,系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副校长)
■家长说
言传身教作表率
王淑贤
9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《开学第一课》中,帘幕后坐着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特奥和真人分别演奏乐曲。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演奏流畅,无任何差错,完美得无可挑剔。
技术变革时代,一个智能机器教师可能会出现在课堂上,这既是新技术,也是新挑战。这种挑战下如何做个好教师呢?
好教师的标准是:道德高、方法好、会讲课。教师的言行透露着师德,言传身教的表率是最好的教育。教师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好的方法,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千篇一律。只要有爱心,了解学生,会引领学生,就是一个好教师。
与机器相比,教师有思想、有情感、思绪万变,人的情感温度是随时调节高低的,而机器不会随时与学生互动,更不会察言观色。教师在用自己的情感讲课,那份情感会感染学生,那是一个愉悦的过程,是一个分享和接受的过程。再完美的智能机器人,总是一个表情、一个动作、一个腔调,时间长了也会令人乏味。
技术变革时代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,以人为本,真真切切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!(作者王淑贤,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中学学生家长)
■网言网语
北京市十八里店中学张振华:
我认为,技术变革时代的好教师,要注重所教所学的“实用”性。“实用”简言之即学语言、练思维、学做人。知识很重要,但比知识更重要的,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知识的产出能力。
我在讲授综合性学习《漫话探险》时,设计了讲探险家的故事、辩论探险利弊、模拟探险三个环节,分别训练学生搜集信息、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,主要练习“说”;通过辩论,提升对探险的认识,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态度,主要练习“想”;根据情境,自己设计脱险方案,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,主要靠合作,练习“做”。技术变革时代的老师,需要注重所学的实用性,既关注课堂知识的呈现,更要指向课堂外孩子们的应用能力培养。
山东省肥城市桃都中学于桂金:
教师在技术变革中,仍要怀有爱心,这也是机器人做不到的。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,是教育的桥梁。
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,在教学中融入新科技。现在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,而学生对这些新科技非常感兴趣。若教师还不改进教学方式,势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,教学质量也自然上不去。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,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,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,也可以使课堂在教师的“控制”中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